杏彩登录注册网页版:海上单机20-30MW18MW+浮式风机也将于年底

2024-03-02 00:18:47 1

  7月15日晚9:30,央视《对话》播出。关注中国制造诞生的全新“大”重器,特别邀请到了三峡能源总经理、党委张龙,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兼总裁曹志刚,明阳智能总裁兼首席技术官张启应,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委会秘书长秦海岩,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肖世波,汕头市发展和改革局副局长王伟平一起分享了中国为什么一定要造大风机以及中国风电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发展建设背后的故事。

  主持人:大家好,欢迎各位收看《对话》,《对话》由赤水河上游高端酱酒贵州摘要酒独家冠名播出。由做一条好轮胎的赛轮集团特别支持。

  这些年来相信大家常常都会被我们中国制造造出了大飞机、大游轮、大火箭、大航母等等这样的消息所震撼。而今天这期《对话》节目当中,我们要来关注的是中国制造打造的又一国之重器,同样很大。来,各位看看我们身后的大屏幕。此刻大屏幕上出现的就是有着世界擎天柱之称的大风机,大风机到底有多大,它有多厉害?我们今天邀请到《对话》现场的各位嘉宾和大家一起来分享。首先请大家认识一下我身旁的三位嘉宾。

  张龙:我是来自三峡能源的张龙,大家都知道三峡是做水电的,我们是全球最大的水电开发企业。其实我们还是全球领先的海上风电开发企业,刚才主持人您介绍了这个大国重器,就是我们和金风科技联合研发,前不久刚刚在我们福建平潭外海成功吊装的16兆瓦,全球单机容量最大的海上风电机组。

  主持人:当时创下了世界之最的时候,我们中央电视台也做了全程的一个现场直播。来,认识一下第二位嘉宾,您和大风机之间的关系是?

  曹志刚:身后的这一台擎天柱式的大风机,就是金风科技生产制造的,我们也是全球最大的风电装备制造企业。

  张启应:我是来自明阳智能的张启应,那么其实早在今年年初我们就发布了一款比这个风机还要大的18兆瓦的大风机,它的风轮直径达到280米,这款风机将于今年年底下线。

  主持人:我们刚刚被两位联手创造的世界纪录所震撼。紧接着第三位出场的您又把这个记录继续抬高了一下,果然在大风机这个领域当中没有最大只有更大。我想问一问我们今天请到现场的几位专家,如何来看待我们的大风机的记录不断地被挑战,不断地被刷新,而且是在这么短的时间当中?

  秦海岩:1998年那时候我们在研制600千瓦的风电机组,到2020年我们才生产制造出10兆瓦的机组,但是到今年2023年,短短三年,您刚才也看到了,他们几个企业你追我赶,从10兆瓦一下三年时间就干到了16兆瓦,全球大风机时代已经步入了中国引领的新时代。

  主持人:进入到了我们的中国时间。其实刚才我们都已经真切地感受到了,作为业内人士提到我们打破世界纪录的那一刻,我们心中的喜悦。但是其实回归到我们普通人的视角,特别想要了解一下,当我们提到16兆瓦、18兆瓦,听上去好像是平淡无奇,所以请三位来给我们透露一下,我们打破世界纪录的背后到底有什么样的一种震撼性?

  曹志刚:大家从图片上可能看不出来风机的想象出来它到底有多大。这台风机它的叶轮直径有252米,相当于7架C919并排的摆放,然后它旋转一圈能够扫风的面积超过了7个标准足球场的面积。而且大家看到,平常我们看到风机觉得它旋转得很慢,但是在叶尖的速度实际上已经超过了高铁的速度,超过了350公里。它到底有多重呢?仅仅在机头的这个部分就有570吨,相当于10列复兴号高铁车厢集成在一块的重量,这样的一个庞然大物在50层楼高,也就是152米的高度要旋转运行25年,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它背后要突破的技术难题有多大?

  主持人:谢谢曹先生给了我们这么形象的一个描述,我们顿时知道了所谓大风机绝不仅仅是你看到的这三个字这么简单。

  张龙:对于我们清洁能源发电企业,相对于外观尺寸,我们更关注它的发电能力,像这么一个庞然大物16兆瓦的风机,它旋转一圈所发的电量是34度电,相当于可以供一个三口之家一周的用电量,一年的发电量可供一个10万人的小镇居民用电。

  曹志刚:刚才张总说了大风机可能一方面是尺寸,一方面大的产出,另外一方面其实它还有大智慧,我们通常理解风好像是天上刮过来的,靠天吃饭的,但是现在每一台风机我们可以去预测未来的7×24小时每天的发电量,可以预测24小时之内每隔15分钟的发电量,可以根据电力的需求来做调节,而且每一台风机上装了激光雷达,激光雷达它可以感知未来3到5秒到底风资源来的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然后提前去做它的叶片桨距角的调整,提前去做控制策略,来适应这样的有大风速或者说极端天气所带来的影响,所以我想大风机可能表面上是重量,是尺寸,但是它有内在的大智慧。

  张启应:大家可能想象到说,这么大的一个风机立在海上,万一台风来了怎么办?所以我们风机的它在设计的时候就赋予了风机有这样的智能,当台风来的时候,它会做出相应的这些动作,能够抵抗18级以上的大台风,所以确保安全。

  主持人:说到海上的大风机,我们第一反应就是这得多难,这些在海上要完成这样的一个大体积、大重量的施工,它的难度到底大到什么样的程度?

  肖世波:我把海上施工的环境与我们陆上的不一样的地方跟各位介绍一下。第一个我们现在目前在海上施工的时候,我们面临的风比我们在陆上要大很多。第二个就是我们在海上施工又受浪涌的影响,也就是说我们在陆地上施工的时候,我们是脚踏实地的站在地上,而我们在海上施工它是靠船舶施工,这个一旦起了大风大浪之后,这个船舶是会出现晃动的。

  肖世波:对。第三个就是我们因为在海上施工,现在随着风电场深远海发展之后,水深了之后,我们对在深水基础施工这方面的难度也会大大增加,这是我们的一个环境上面的难。另外我们这几天看看在电视里面已经看到了我们这个大风机安装的难度,大家已经有印象了。它这个吊装受我们高空、高度增加之后风的影响,风的影响之后对我们整个的吊装产生巨大的这种晃动,以我们16兆瓦的机子来比喻的线兆瓦的机子跟叶片刚才讲了已经有123米长,这么长的一个叶片,而且它相对来说是比较轻的,它在从海平面要吊到152米高的高空,它很轻,它在吊的过程中风对它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就像一片树叶在空中晃动,要对准它的姿态,要调整它的姿态是非常难的。这个叶片吊到高空,它要跟我们的叶轮进行对接。这个叶片上面有176个螺栓,它要跟我的叶轮上面176个螺栓孔要对接。这个螺栓直径是42个毫米,螺栓孔才45个毫米,那就是说两个之间的间隙只有1.5个毫米,这个难度就相当于一个高空走钢丝的一个人,要穿一个针,穿针引线一样这么个难度,这么大的困难。

  肖世波:一般情况下是,整个大概是10个小时左右,就1个叶片我们大概10个小时,像插3个叶片,我们大概是花30个小时到36个小时。

  主持人:其实这么多的钢铁巨人一般的这些零配件,要把它运到船上去,我觉得本身也是一件很难的事,我都想象不出我们是怎么把它运过去的呢?

  张龙:我们三峡在陆上建了单机容量最大的白鹤滩水电站,为了在海上我们安装这个庞然大物,最大的海上的风电机组,我们也量身打造了就是大屏幕后面这个施工安装船,我们也把它命名为白鹤滩号,这艘船的起吊能力是2000吨,它有4条大腿,每条腿长是120米,相当于40层楼高。

  张龙:当我们作业时,4条大腿就深扎到海底,然后形成一个非常平稳的作业面,所以我们在安装时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我们就能够做到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

  主持人:我们刚才说了大风机以后肯定会越来越大,伴随着风机越来越大,是不是我们安装的难度系数也是越来越大,甚至是成比例的增大了?

  秦海岩:您说得特对,比如说原来我们这个船起吊能力只有1200吨,起吊高度140米,白鹤滩刚才讲了170米的起吊高度,2000吨,未来我们最近造船业正在造起吊能力3000吨,可能还有180米的这样的船,就满足未来越来越大风机的吊装的要求。同时其实还有一点,就是因为要建海上风电才提出了这样对船舶,更先进船舶的需求。如果这种船舶用在建设桥梁,其他海洋工程也会起到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这样的一个作用。那天我跟肖局长他们是造大桥的,大家都知道港珠澳大桥,如果用我们现在的船舶去建设,因为当时是没有这样的船舶的,建设时间可以节省一半。

  肖世波:当年在建港珠澳大桥的时候,我们2000吨以上的浮吊大概就是三四艘,因为我们海上风电的项目的建设之后,我们的海工装备的发展非常地迅速,现在我们3000吨以上的大型浮吊,全国大概有四五十艘了,那就是远远超过原来当时在港珠澳期间的时候建设期间的设备数量。另外就是我们现在这个设备的先进性也比原来要高很多了,如果说给我们一个回去的机会,在当时这种环境下,用我们现在这些装备去干当时的港珠澳大桥,这个效率刚才说是提高一半,其实还有从某个层面上来说还远远不止。就是将来我们如果要建更大的跨海工程,或者是更为复杂的海域里建更难的项目,由我们现在海上风电的这些装备去做,效率会大大提高。

  张启应:其实难度一直变得越来越大。那么其实在我们研发看来的话,我们除了配合工具的发展之外的话,我们也在考虑另外一种可能性,也就说是深远海的漂浮式。那么我们这种方式是在岸边把这个风机组装完成,然后通过拖船拖到指定地点。这个在过去三年里面,我们和三峡一起合作了,三峡引领号在广东阳江,这是全球第一个抗台风的漂浮式,就是thinking out box了,另外一个解决方案。

  主持人: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件事上,其实海上大风电给了我们一个非常好的答案,虽然说我们做了这么多的努力和突破,但是我还是想问一问,既然它的难度这么大,为什么我们不把发展的重心就放在陆地上?

  曹志刚:实质上中国陆地风电也有非常快速的发展,因为2020年当年的主流的装机容量可能也就不到5个兆瓦,但是现在在陆地风电装机容量已经达到了10兆瓦,可能在陆地上比较大的问题是随着物件越来越大,比如说叶片超过100米,吨位超过100吨,它的宽度超过5米,这时候物流变得很艰难,所以体现出来了在海上做更大风机的优势。

  张启应:您说的这个,为什么把陆地风电开发完?那么从我们来说,首先在中国地理位置,因为中国是能源消耗,发达地区在东南沿海,中东南沿海,海上和东南沿海毗邻,发出电马上可以消纳。那么三北地区风资源虽然丰富,但是它要经过长途奔袭,到达东南沿海的话,从它的可靠性和它的成本来说,其实都是比较高的。

  秦海岩:发展海上风电,为了解决我们沿海这些发达城市的用能问题,你必须要发展自己身边的电力,海上风电就是我们电要从身边来,这样能解决我们能源的自给的问题,还解决碳中和、碳达峰的问题。其实还有一个更有深远意义的事儿,就是我们国家海洋资源是非常丰富的,海岸线万公里,以前我们这种深远海经济开发项目是非常少的,但是就是因为我们要到走到深远海,100公里以外去开发海上风电,所以现在有一个趋势就把海上风电加其他产业,然后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比如说海上风电加制氢,我们就可以把风电制成氢,氢做成绿色氨,做成甲醇、甲烷,然后作为液体燃料去使用,建立一个蓝色的能源基地。海上风电和海洋牧场相结合,我们因为有固定的基础,在我们风机旁边可以做一些平台,所以做养殖箱,甚至可以去那儿做休闲海钓。这样就像总一直在说,我们不能只向陆上要食物,我们要向海上要食物,建设蓝色粮仓。还有一个未来我们的海上风电开发要走入专属经济区,这些地方其实以前因为经济的问题,技术的问题是没有开发的,我们发展海上风电,发展海洋牧场相结合,我们把专属经济区的海洋资源开发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