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彩登录注册网页版:极愤怒+不宽恕:邯郸杀人案的公众情绪是一种危险信号

2024-04-10 06:07:11 1

  邯郸少年杀人埋尸案最近闹得沸沸扬扬,很多人都要求严惩这三个少年杀人魔、降低刑事责任年龄,很多人都认为,「杀人偿命,天经地义」「如果死的是你的孩子,你还会在这大言不惭吗?」「人性本恶,就是要严刑峻法」。

  未必,很多时候,我们都选择宽恕杀人者:我们宽恕未成年人、宽恕精神病人、宽恕杀人、宽恕过失杀人、宽恕被教唆杀人、宽恕被胁迫杀人、宽恕从犯,杀人不一定偿命。

  「如果死的是你的孩子,你还会在这大言不惭吗?」这句话暗含了一个假设:「实现正义的方式,就是对加害者惩戒和报复,主张宽恕的人,都是自己没被加害,所以站着说话不腰疼。」

  又错了,很多时候,我们选择宽恕投案自首的罪犯;宽恕主动交代、积极配合的罪犯;宽恕污点证人;宽恕在监狱积极表现的服刑者;取得受害者或其家属谅解的罪犯,我们宽恕;向受害者或其家属赔偿的罪犯,我们也宽恕。

  「人性本恶,就是要严刑峻法」也是错的,古代经常有砍脚(刖刑)、车裂(五马分尸)、凌迟(千刀万剐)等等酷刑,可是在现代社会,普遍的刑罚只是监禁,而且囚犯在监狱服刑,吃得不算好,但不至于挨饿,囚犯生病了监狱要给看医生,生了大病还可以保外就医,连死刑,都有100多个国家废除了。

  为什么我们现行的司法,和民众的情绪这么不搭?因为现行的司法制度,起源于西方,承接这套制度的,是我们本土的法学精英们,背后反映的,是大众与法学精英的撕裂,蕴含着大众情绪的在悄悄转变。

  1997年2月到5月间,日本神户市发生了多起小学生遭刺伤以及杀害的事件(2死3伤)。其中一名受害者,是时年10岁的女童山下彩花,她在校园厕所内被以铁锤攻击面部,重伤后过世。另一名则是凶手熟识的、时年11岁男童土师淳,他被带到住家附近的山丘勒毙后,头被割下来。

  数日后凶手写了一份挑衅书,并在信封上署名「酒鬼蔷薇圣斗」,塞在被害男童土师淳头颅的口中,置于学校门口。

  酒鬼蔷薇圣斗的游戏要开始了。愚钝的诸君,试着来阻止我吧。关于杀人我感到非常的愉快。好想看到人的死亡。用死亡来制裁肮脏的蔬菜吧,用流血来制裁我经年累月的怨恨吧。

  凶手东慎一郎手段极其残忍,连续杀害两名无辜儿童,向警方挑衅。「酒鬼蔷薇圣斗事件」的恶劣程度超过最近的邯郸少年杀人案。

  更关键的是,以往出现未成年人犯罪事件时,日本的教育和福利事业相关人士往往会站出来说:孩子做错事是大人的问题,一定是孩子有了不幸的童年,要对犯错的孩子感化矫正。

  可这次,「专家」们被狠狠打脸了,凶手东慎一郎从小生活在一个正常且平凡家庭氛围中,既没遭到和欺凌,也没误交损友,他的父母通情达理,对自己教育出这样的孩子懊悔不已,并且积极赔偿受害者家属。

  这件事给日本社会的震撼,不亚于邯郸杀人埋尸案给我们的震撼,很多人开始反思,日本的《少年法》是否对未成年犯罪太过宽容,太强调感化和矫正,忽略了很多小孩是「天生坏种」,因此需要对少年犯严惩,威慑那些坏孩子。

  正当日本社会对未成年犯罪关注度高涨之时,又发生了丰川主妇被害事件、西铁巴士劫持事件、冈山金属球棒杀母事件、光市母女杀害事件、大分一家6人杀伤事件等数起未成年人犯罪大案。

  最终,2000年开始,日本多次修订《少年法》,内容主要是少年犯罪适用成年人司法程序,打破少年犯非公开审判的原则;扩大警方对未成年人犯罪的调查权限;刑责年龄从16岁下调至14岁。

  法是修了,可是讨论没有停止,日本的教育家、社会学家没有放下这些案子,他们的研究似乎翻转了大众的认知。

  2007年的千叶县英语老师奸杀事件,犯人市桥达也,家境优渥,父母是医生,他本人也是大学毕业生。

  2008年轰动日本的秋叶原随机,犯人加藤智大,其父亲在青森的金融机构担任管理职位,属于精英阶层,其母亲也毕业于青森的名校,母亲对加藤的教育很是上心,对他的课业和交友严加管教。

  还有上面提到的「酒鬼蔷薇圣斗事件」,年仅14岁东慎一郎残忍杀害两人,这些杀人犯,全部都生活在正常家庭,这似乎意味着,有些人是天生。

  他认为,「好孩子」本身有时就是一种病。我们常见的教养模式、被视为正确的价值观,其实很多时候,都在把孩子逼向绝境。

  因为我们大人,往往喜欢并奖励乖巧、听话、懂事、合群、刚强的孩子,很多时候孩子就会勉强自己假装乖巧,甚至下意识地视之为被爱的条件。久而久之,这些孩子便习惯压抑、排斥自身的情感和。

  幸运的话,他们可能自己学会纾解这些压力;不幸者要么积压至爆发,可能在青春期出现顶撞大人、和不良少年鬼混、逃课、打架等等行为,这时候老师和家长大多会作出惩罚,致使他们进一步陷入压抑与爆发的恶性循环。要么彻底被规训,变得阴郁、孤僻,无法与他人建立关系,甚至患上抑郁症。

  东慎一郎犯案时嚣张到向警方挑衅,可他被捕后,在拘留所里开始「夜泣」,每晚一进被窝就不停流泪。在他的自述中,屡次形容自己是一个「戴上面具的人」︰

  事实上,我也很少哭。不是为了要「像个男子汉」。我只是不太会把任何情绪表现出来。这可能是我从小给自己培养起的自我防卫技巧······所以我必须在自己的身体里打造出一个自我防卫的壳。当我一察觉危险,便逃进自己打造出来的那个厚壳里。

  简单的训诫如「要像个男人!」「不要轻言放弃!」「不要麻烦别人!」「不准撒娇!」「不准哭!」「男孩要坚强!」「女孩要温柔!」「不可以任性!」,孩子渐渐习惯压抑自己内心的真正感受,时常保持乖巧懂事成为愈来愈沉重的折磨。

  这些孩子有几个特点,他们往往会失去「撒娇力」,他们不会向大人撒娇,不会和他人建立依恋他人,难以诉说自身的真实感受。他们往往不了解情绪如何运作,包括自己的情绪和別人的情绪。

  有些孩子性格沉郁孤僻、安全感低、老是对自己生气、难以建立亲密关系,即使谈恋爱也难以建立稳固的依恋关系;而有些孩子,失去同理心,并且把气撒到外部,无法理解自己剥夺、毁灭的到底是什么,犯下弥天大罪。

  冈本茂树针对服刑人员设计了一套课程,让服刑人两个一组,先由一人问︰「你愿意听我说话吗?」对方回答︰「尽管说!」之后自由交谈。结束彼此互说︰「谢谢你愿意听我说话。」

  就是这么简单的互动,就能降低服刑人员出狱后的再犯率。因为这些人没有体会过有人好好听自己说话的快乐,所以才无法有正常的人际关系,学习依赖他人、和他人建立关系,才是防止再次犯罪的最佳方法。

  在之前的文章《人性本善、错在社会:邯郸杀人案的三个孩子应该保释出狱》,我提到挪威的一项司法实践。

  挪威的监狱认为,人本质上可以感到悔恨并通过教育学习,因此监狱中的生活应该设计得尽可能与监狱外相似,这将帮助囚犯恢复正常生活,所以挪威的监狱就像度假酒店,狱卒和囚犯相处得像朋友一样。

  如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冈本茂树给出的药方就是:学会撒娇!让孩子从童年开始就培养撒娇力,让孩子学习依赖他人,诉说自身的真实感受。孩子学会了与他人建立羁绊,共情力和同理心就会产生。

  说回到邯郸少年杀人案的三个少年,他们全部是留守儿童,他们的生活困境更复杂,父母缺席导致他们得不到充分的照顾,作为照看者的祖父母们,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往往更加内敛,难以表达自己的爱意,体察孩子的情绪,孩子没有撒娇的人,情感被忽视的情况更为严重。

  因此我会说,邯郸少年杀人案,错的不是这三个少年,而是我们大人,当孩子堕落到犯罪的地步时,该思考的,是大人们为何没能托住他们。

  可问题在于,法学家们、教育家们,都在强调「孩子犯罪,是大人的责任」,并且给出了论证,可民众的情绪并不买账,为什么会这样?

  这个问题,日本学者给出的答案是——人际关系的松弛,京都大学教授橘木俊诏在2010年提出了一个概念「无缘社会」,意思是:「许系人际关系的传统被打破,个人与个人之间不再有任何关系及血缘」,后来经NHK的传播,被广为人知。

  无缘社会中,人与人的羁绊减弱,人际关系变得松弛,人们留给家庭的注意力越来越少,很多人选择不婚不育,即便是选择生育的家庭中,父母双职工的家庭也越发多见,大人们依赖于专业的抚养机构托管儿。